在中国的消费叙事里,涨价几乎是一种政治错误。
谁敢涨价,谁就像在挑战市场共识。
连锁餐饮调价要发致歉信,服装品牌靠清仓换现金流,平台则用补贴制造“价格正义”。在这样的环境里,品牌的竞争被压缩为一场无休止的“谁更便宜”。
但2024年,有一家品牌做了相反的事。
它叫马孔多。
一家成立五年的国产跑步品牌,在主动提价的那一年,销量不降反升。
这在“消费降级”成为主旋律的当下,显得几乎不可思议。
它的增长,不只是一次价格异动,而是中国品牌定价权回归的信号。
展开剩余87%价格的幻觉十年前,中国市场相信“聪明消费”。
电商大战、直播带货和拼团补贴,把消费习惯塑造成一种“算法反射”:花更少的钱,买更多的东西。
平台让消费者觉得自己赢了,但真正赢的,不是消费者,而是流量逻辑。
但这种逻辑正在被疲惫的市场反噬。
中国百货商业协会在2025年5月发布的《2024-2025大型零售企业发展指数》中指出:2024年零售企业促销费用平均增长12.3%,但客户复购率却同比下降4.8个百分点,消费者品牌转换意愿创近五年新高。
换句话说,品牌越“卷价格”,用户越无感。
折扣并没有换来信任,只换来了更短的关系。
马孔多的出现,恰在这种“价格疲劳”最严重的阶段。
它拒绝折扣,拒绝秒杀,也不靠大规模投放。创始人艾国永,曾是《新京报》体育主编,2015年辞职创业时,跑步装备市场几乎被国际品牌封死。
他没有去模仿主流的气垫鞋、碳板鞋,而是重新定义“跑步装备”——从跑者真正的使用痛点出发。
马孔多花两年时间打磨出一条防汗手机短裤,从口袋角度到缝线防水层再到夜跑反光条都重新设计。那条短裤没有明星代言,却成了跑圈的共同语言。
它的价格比同类产品高出20%,但复购率远超预期。
消费者买的不是短裤,而是一种被理解的体验。
信任的生意涨价通常需要解释——成本上升、汇率波动、人工贵了。
马孔多没有解释。它靠时间证明。
五年来,它持续输出专业跑步内容:训练、配速、伤病防护、装备知识。那些内容与销售无关,却成为品牌与跑者之间的桥。
当一个品牌能陪用户从第一次五公里到第一次全马,它就不再只是卖货,而是进入了生活的节奏。
马孔多的私域转化率高达40%,远高于行业平均的3%-5%。
消费者在群里讨论的不是优惠券,而是配速和训练。
信任的沉淀,让它有能力重新定义价格。
在一个流量红利枯竭的时代,这种由信任积累形成的“耐性增长”,比任何投放都更稀缺。
从流量品牌到制造品牌真正支撑马孔多的,不是营销,而是制造。
2019年,公司账上只剩几万元现金,艾国永抵押北京的房子贷款300万。那一年,他做了个几乎没人敢做的决定:停代工,转自研。
据天眼查数据显示,北京马孔多科技有限公司自2016年成立以来,始终由创始人艾国永担任法定代表人,未发生股权大幅变动或资本对赌,这为其坚持“不打折、不秒杀”的产品哲学提供了组织保障。
截至2024年,公司已拥有10余项与跑步装备相关的外观设计专利,并在无大规模营销投入的情况下,保持年均30%以上的营收复合增长率——这在依赖流量补贴的运动服饰赛道中极为罕见。
在多数品牌追求“快反”的年代,他选择了慢。
团队花八个月测试防水透气面料的缝合方式。打样周期是行业平均的三倍,成本更高,但每一个细节都在积累品牌的信任度。
这看似理想主义,实则是一种结构调整。
当品牌开始重新控制材料、工艺和节奏,它就在从平台逻辑回到制造逻辑。
制造体系意味着主动权。只有掌握生产定义权的品牌,才谈得上重新夺回定价权。
产业的重心在移动马孔多的成功,并不是个案。 它反映的是整个中国制造业的深层转向。 过去二十年,制造业的关键词是“降本”。 供应链优化、产能输出、规模压价,让中国成为世界工厂。 但当成本压到极限,价格优势变成陷阱。利润被稀释,创新被拖延,品牌被流量捆绑。
新的增长逻辑正在形成。
那些能够掌握研发、设计与供应链环节的企业,开始从被动执行转为主动定价。
马孔多就是这种结构变化的缩影:它在市场端通过内容教育用户,在工厂端掌控自研产能,从而形成闭环。 这不再是“营销驱动的品牌”,而是“制造拉动的品牌”。
过去,人们以为信任属于情绪经济;如今它正被工业化生产。 在马孔多的模式里,研发带来体验,体验带来复购,而复购反过来支撑下一轮研发投入。 这是一个缓慢却稳定的循环,让信任不再是广告的副产品,而成为供应链的一部分。
艾国永常说:“低价是迟钝的竞争力。”
在他看来,真正的效率不是压价,而是让每一分成本都产生价值。
这句话听起来冷,却点出了行业的现实:国货品牌要想走出低价陷阱,就必须拥有能被消费者认可的“价格理性”。
定价权的回归涨价,看似策略,其实是一种产业信号。 它代表着企业从被动响应市场,走向主动设定标准。
过去十年,算法在控制价格,品牌只是执行命令。
如今,当马孔多敢于提价,而消费者仍然买单,这说明“谁来决定价格”正在被重新回答。这背后不是消费升级,而是品牌关系的去算法化。
定价权的回归,不只是品牌的胜利,也是制造业成熟的标志。
它让中国品牌摆脱了“国货=低价”的旧标签,开始与国际品牌在同一逻辑下竞争。
这种竞争,不是广告预算的比拼,而是专业力与信任力的博弈。
过去十年,中国制造学会了降本;
未来十年,中国品牌要学会定价。
最后马孔多的成功,看上去像一场逆行,但其实它只比同行早走一步。
它提前进入了一个新阶段:从价格竞争转向价值竞争,从流量依赖转向信任驱动。
大多数品牌仍然停留在折扣游戏里——数据漂亮,利润微薄。
而马孔多的做法提醒整个行业:当价格不再被算法操控,品牌的竞争才真正开始。
涨价不是勇气,而是回到常识。
它让一个品牌重新确认了自己的位置,也让中国制造重新思考“便宜”的代价。
或许,这才是未来十年最值得关注的品牌信号:
不是谁能卖得更快,而是谁能慢下来,且仍被消费者选择。
发布于:北京市天元证券_天元证券APP_一站式开户_天元证券官网提示:本文来自互联网,不代表本网站观点。